500g次氯酸鈉發(fā)生器型號齊全
次氯酸鈉是強氧化劑和消毒劑,它是通過取源于廣泛價廉的工業(yè)鹽或海水稀溶液,經無隔膜電解而發(fā)生的。為確保次氯酸鈉質地新鮮和有較高的活性。保證消毒效果,次氯酸鈉發(fā)生器一邊發(fā)生,一邊將發(fā)生的次氯酸鈉投加使用。它與氯和氯的化合物相比,具有相同的氧化性和消毒作用。
次氯酸鈉發(fā)生器
你可能不知道吧,次氯酸鈉溶液的穩(wěn)定性較差,極易分解,因此并不適合進行長途運輸或*儲存。為了弄清楚次氯酸鈉溶液不易存儲的原因,廠家進行了多次試驗分析,發(fā)現幾個影響次氯酸鈉溶液穩(wěn)定性的因素,包括:溫度、光線、酸等。
1.溫度
成品次氯酸鈉穩(wěn)定性在常溫下會逐漸自動分解,溫度越高分解的速度越快。
2.光線
成品次氯酸鈉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要做好遮陽處理,一般放在通風陰涼處進行存儲。這是因為如果次氯酸鈉溶液放置在陽光下20小時左右,就會導致溶液中90%的有有效氯被分解。
3.酸
酸性物質會影響次氯酸鈉溶液的穩(wěn)定性,如果次氯酸鈉溶液存儲的周圍還存儲了像鹽酸、硫酸一類的物質,就會導致次氯酸鈉溶液發(fā)生酸解反應,所以要分開存儲。
這些影響次氯酸鈉溶液穩(wěn)定性的因素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非常常見,因此我們并不建議用戶購買成品溶液使用。
次氯酸鈉發(fā)生器作為一種通過電解鹽水產生次氯酸鈉的設備能夠很好的解決次氯酸鈉成品藥劑在運輸和存儲過程中面臨的這些問題,保證溶液的穩(wěn)定性,保證水處理的質量,因此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購買次氯酸鈉發(fā)生器制備次氯酸鈉溶液。
反應器上升區(qū)底部設有硅橡膠膜管式曝氣器(德國RAUBIOXON),以實現均勻曝氣和流態(tài)化過程;曝氣裝置產生的氣泡直徑為1.5~2.0mm,氧利用率29%,動力效率為7kgO2/(kW˙h)。上升區(qū)采用了三段式內導流筒(平面尺寸90cm×50cm),即普通一段式內導流筒被兩段10cm間隙均分為三段,以實現流體三重內循環(huán),強化混合傳質性能[13];流化床長邊方向的兩側設有斜管固液分離區(qū),使分離后的活性污泥沿分離區(qū)底部傾斜壁面向下滑動,并不斷被向下流動的循環(huán)液相卷吸進入主反應區(qū),防止出水帶走菌膠團,保證反應器內的微生物量并實現污泥自動回流;內導流筒底隙設置了十字形擋板,擋板尺寸與內導流筒相同,可有效降低反應器底部流動阻力系數,實現流態(tài)有序、矢量歸一的目標[14];與此同時,內導流筒兩條長邊上方還增設了漏斗型導流裝置,以改變氣、液、固三相的運動方向,強化混合與傳質效果,同時減小流動阻力,降低運行能耗[15]。
經調節(jié)池均衡水質水量后的焦化廢水首*入高位水箱中,由轉子流量計計量后從反應器底部引入,由頂部分離區(qū)的溢流堰流出。
1.3實驗方法
實驗直接以廣東韶鋼焦化廠二期廢水處理工程一級好氧生物系統(tǒng)的活性污泥為菌種進行接種和馴化,以縮短反應器啟動時間。由于焦化廢水中不含磷,廢水進入反應器前按C/P為100/1投加磷酸二氫鉀。反應器內加入種泥后注入焦化廢水至設計水位,關閉進水閥,悶曝3天后停止曝氣,靜置沉淀1h后潷去上清液。重新注入新鮮焦化廢水至設計水位,開啟曝氣器,進行批式靜態(tài)試驗。
試驗環(huán)境溫度為28~33℃,維持好氧流化床內污泥濃度約為8.0g/L,溶解氧(DO)為1.0~1.5mg/L,采樣分析各時段的COD、揮發(fā)酚、SCN–、CN–及NH4+-N。隨后,將反應器改為連續(xù)進水和出水,在保證正常流態(tài)化條件下,調節(jié)曝氣量維持升流區(qū)上部DO為1.0~1.5mg/L,水力停留時間(HRT)為24h,待反應器運行穩(wěn)定后開始進行動態(tài)試驗,考察不同有機負荷下反應器對COD和酚的去除效果,并對進、出水中的有機物進行UV-Vis光譜和GC-MS分析。
1.4分析方法
COD、BOD5、揮發(fā)酚、CN–、NH4+-N、活性污泥濃度(MLSS)等常規(guī)水質指標的測定參照《水和廢水監(jiān)測分析方法》第四版;SCN–采用文獻[16]的方法測定。TOC、DO和pH分別采用1020A型TOC分析儀(OIAnalytical)、Oxi330i/340i型便攜式溶氧儀(WTW)和pHS-3C型酸度計(上海雷磁)進行分析測試;UV-Vis光譜分析:將水樣經0.45μm濾膜過濾后稀釋10倍,采用UV-301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Shimadzu)進行分析;GC/MS分析采用QP-2010型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儀(Shimadzu),色譜柱為HP-5MS毛細石英管柱(30m×0.25mm×0.25μm),其樣品預處理方法及色譜分析條件見文獻[17]。
2實驗結果與討論
2.1流化床間歇運行處理效果
2.1.1COD和揮發(fā)酚去除效果
圖2為采用間歇進水方式時在一個實驗周期內COD及揮發(fā)酚濃度隨曝氣時間的變化情況。
焦化廢水
由圖2可以看出,當進水COD和酚的濃度分別為5463.9mg/L和1318.5mg/L時,在MLSS為8.0g/L及DO為1.0~1.5mg/L的條件下,經10h的好氧降解,出水COD僅為891.2mg/L,而揮發(fā)酚濃度已低于15mg/L。此時對應的COD和揮發(fā)酚的去除率分別為83.7%和99%,這說明新型生物流化床反應器對揮發(fā)酚具有*的去除能力。
這是由于三重環(huán)流內循環(huán)流化床反應器的氣含率在相同實驗條件下較單重環(huán)流的反應器高10%~15%,所需的混合時間縮短約10%,體積氧傳質系數KLa提高10%以上[18],從而表現出良好的抗酚類毒性抑制和更高的降解效率。
另一方面,在好氧降解過程中,酚與COD的降解變化規(guī)律基本*。由圖2可見,COD和酚在反應初期(0~6h)去除較快,而隨著曝氣時間的延長(6~12h),其去除率呈下降趨勢,終(12~14h)去除速率接近于零。這是由基質降解動力學所決定的,反應初期的基質濃度較高,屬動力學零級反應,基質濃度線性降低;基質濃度降低到一定水平時,此時降解速率與基質濃度成正比,屬動力學一級反應,反應速率隨基質濃度一起逐步降低;后階段廢水中可降解的有機組分消耗殆盡,后剩下的有機物多為結構復雜的多環(huán)芳烴及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等,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有效降解,需要聯合后續(xù)厭氧工藝以還原、水解等方式提高其生物降解性后再行好氧降解。
2.1.2硫qing化物、qing化物及氨氮去除效果
SCN–和CN–是焦化廢水中主要的含碳無機污染物,對硝化過程均有毒性抑制作用[19],其抑制濃度分別為30~60mg/L和0.2mg/L[20],因此,考察它們在好氧過程中的去除效果對實現后續(xù)生物處理解抑制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焦化廢水
圖3為間歇進水時一個實驗周期內SCN–、NH4+-N及CN–濃度隨曝氣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由圖中可知,焦化廢水中的SCN–和CN–經過12h的好氧處理后,出水濃度分別為34.5mg/L和5.82mg/L。此時對應的SCN–和CN–去除率分別達到93.6%和83%以上,*削減了其對硝化過程的毒性影響。
500g次氯酸鈉發(fā)生器型號齊全